六堡茶的南洋旧事
六堡茶的冲泡方法
微信号:qinglan075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,汤色红浓明亮,滋味醇和爽口、略感甜滑,香气醇陈、有槟榔香味,叶底红褐,并且耐于久藏,越陈越好。 六堡茶的生茶,香气是其特点,高扬持久,用盖碗有利于嗅香。 六堡茶的熟茶,汤感是其特点,需要高温沸水冲泡。壶的保温、聚温效果,能
南洋六堡茶原产地是中国广西梧州,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,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,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、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,再从广州转口外销,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。
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述:六堡茶有清凉解热,暖胃提神,健脾助消化之功效,可治中暑感冒屙呕肚痛,驱除油腻,尤以陈茶为佳。清嘉庆年间,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功效和香味而被列入中国24种名茶之列,并被选为“贡茶”进贡朝廷。
十七世纪大批华人“下南洋”,人数最多的当属马来西亚,马来西亚的气候高温而潮湿,加上工作环境非常恶劣,很多华工一开始就很不适应,常有发热中暑、腰酸背痛、易发瘴气等,也因常常需双脚泡在水里淘洗锡砂,极易患风湿及关节疼痛,更有一些人得了怪病,甚至是病倒不久后死去,一度引发恐慌。
当时“落南洋”是个万般无奈的选择,往往意味着此去环境恶劣、艰险重重、辛劳无依、生死未卜。
后来华人慢慢发现,一些经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甚少得病。特别是刚来不久的华工,水土不服、泻吐不停 ,往往泡饮一壶浓浓的六堡茶后,很快得到缓解。一时间,六堡茶的神奇作用,被华人们广为传播,甚 至被神化为“灵丹妙药”。手头稍微宽裕的华工甚至会多买些以备不时之需。

六堡茶可以长期存放,而且具有消暑化湿、润肠养胃、茶味隔夜不变等特点使其成为华人在南洋的日常必备保命“良药”。被称作能够治病的“救命茶”。
六堡茶的这些功效,很快就被各个矿场的老板所用,很多矿主在矿场边摆放几个大水缸,上盖木板,每天给矿工们供应六堡茶。也有矿主在招收华人矿工时,往往会强调有六堡茶免费供应,以此招徕工人。一大早,矿工们来到矿场第一件事,就是提着自己的茶罐来到大缸前灌满六堡茶。发展到后来,当时的华人矿工、割胶工在烈日下工作之余饮用六堡茶,既作为一种工余休息,更看重其特殊的保健作用,作为日常生活中调理肠胃的良药,而价格低廉的六堡茶,甚至会被辛劳一天后的矿工拿来洗澡,以消除疲劳、除臭保健。

从那时起,六堡茶便大量出口,在六堡合口街码头被装上尖头船,经梨埠换大木船,进入贺江,经封川江口,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,运送到广州,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,这条水路也被称为“茶船古道”。
六堡茶之珍品金花六堡茶
有些六堡茶茶砖或者茶叶片上会有一丝丝的金黄色颗粒,有时甚至连成一小片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金花”,它是一种益生菌,不但能使茶叶口感更醇和,对人体胃肠道也有助消化的功能。 六堡茶金花与茯砖茶等黑茶的金花类似,就从其金花外观及分布情况、形成机理上看

南洋华工对六堡茶的推崇,六堡茶在海外极为畅销,在六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,人人都做茶。
《广西特产志略》载:“在苍梧之最大出品,且为特产者,首推六堡茶,就其六堡一区而言(五堡,四堡)俱有出茶,但不及六堡之多,每年出口者,产额在60万斤以上,在1926~1927年,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。”

六堡茶极为繁盛的那些年,合口码头排队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头,船只在六堡河上、东安河上、贺江上往来穿梭;岸边的广东商人甚至为了争夺船只相互抬价;两岸的码头、墟集不断增加,舟车辐辏,繁盛一时。

“下南洋”,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躲避战火的无奈之举,是一段辛酸的历史。一杯六堡,一缕乡愁,又正是南洋华人心中无法割舍的思乡之情,写就六堡茶走向海外的雄伟篇章。正是在 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下,销往港澳和南洋地区的六堡茶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,遍布东南亚的华人社会。

本文源自头条号:美装翡翠和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我身边存六堡茶的人,目前没有一个后悔的
这两年,六堡茶十分火热,越来越多人喜欢喝六堡茶,同时心里都会冒出一个纠结的声音:"我要不要存一些?" 其实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早在多年前,就已经开始收藏六堡茶,还因此收获了许多东西。存茶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,现在聊起当年,他们都觉得不后悔。 1.